从综艺红人变招黑体质,仅一年时间
跟风历来是综艺节目的致命伤,一个节目类型从红到糊往往只需要一年的时间,如今要中招的是观察类综艺。去年,《我家那小子》《心动的信号》《妻子的浪漫旅行》等观察类综艺形成了强势的话题讨论,使得今年的综艺节目集体瞄准了这一类型,十几档观察类综艺应运而生。可是不仅清一色的婚恋主题让人傻傻分不清,单一的价值取向更是令人反感,去年还是大红人的观察类综艺今年就成了招黑体质。
本报记者 刘雨涵
跟风汹涌走入死胡同
观察类综艺,即户外真人秀+演播室观察的节目模式,是从去年《我家那小子》开始的,并且一炮而红。同类型的《心动的信号》和《妻子的浪漫旅行》又紧接着播出,同样反响良好。于是在今年的综艺市场上,扎堆出现的观察类综艺陷入了同质化的怪圈,在婚恋题材上大撞车。
《我家那闺女》是《我家那小子》的姊妹篇,可是却把单身女青年的大好生活变成了大型催婚现场。《女儿们的恋爱》则不停地给女嘉宾们安排约会对象,成了女明星相亲节目。《妻子的浪漫旅行》第二季继续解剖女明星的婚姻生活,妻子旅行、丈夫点评。还有准备开播的《我家有女初长成》《美好的遇见》《女儿们的男朋友》也都是聚焦情感观察。
除了看明星们的情情爱爱,素人嘉宾的婚恋也成了被观察对象。《恋梦空间》《心动蜜语》《遇见你真好》《喜欢你,我也是》等节目,都走了《心动的信号》的推理节目路线。
作为一种全新的节目类型,刚刚起步的观察类综艺,被后来的跟风者一下子堵到了谈情说爱的婚恋死胡同里。难怪网友感叹,“世界那么大,不只搞对象啊”,可见大量同质化的题材已经引起了观众的排斥感。
嘉宾被洗脑成贤妻良母
题材的同质化已经让观察类综艺陷于泥潭,而价值取向的单一性更是使其变成招黑体质,失去了观众缘。去年的《我家那小子》并没有请来一线明星,却能够一炮而红,就在于其用包容性的价值观展现了年轻人多样的生活状态,更折射出不同的家庭相处模式。比如躺在床上吃外卖的宅男武艺,沉溺于美食而减不了肥的钱枫,都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共鸣,“这不就是我的日常状态吗?”而朱雨辰与母亲的极端家庭关系则让他被当作“妈宝男”的典型来讨论,还有陈学冬因为父母离异而造成的伤痛又引发了大家对于原生家庭的讨论。
而在《我家那闺女》中催婚则成了贯穿始终的主题,有观众统计,前三期节目里,四位女嘉宾共被催婚了23次。在第一期节目里,袁姗姗健身跑步、学英语、听经济学课,享受着自己的单身生活,但经过几期节目的洗脑,她已经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开始跟着包文婧学习整理房间,跟着厨师学做菜,为当好贤妻良母做准备。女嘉宾们的父亲在演播室里一谈到女儿的婚姻就愁眉不展,这让作为观察员嘉宾的刘芸都看不下去了,激动到站起来跟爸爸们辩论,“人生中并不是只有婚姻才有价值。”其实在《我家那闺女》中可以探讨的话题很多,比如吴昕谈到的职业转型困境,何雯娜对于运动员退役后的人生选择,焦俊艳关于独立女性的思考,可是在节目里却只呈现出催婚的一种声音。与《我家那小子》相比,《我家那闺女》的立意和视角都极度窄化。
虽然《心动的信号》出发点是观察素人恋爱,可是它并没有拘泥于恋爱的小圈圈,而是给观众呈现出不同的人生轨迹。身为幼儿英语老师的胡金铭打算到英国留学,刘泽煊放弃了继承家业,而且建了自己的赛车车队,李君婕则想要成为一名音乐剧演员。好的节目让观众从小切口里看到大人生,而差的节目让观众从大切口里只看到小角落。
挖掘热门话题同频同振
观察类节目之所以受到追捧,不在于其满足了观众对于明星生活的窥私欲,而在于它们能够让观众与演播室内的讨论同步互动,获得参与感,并在观察中反观自己的生活,与自身的生活产生联结并引发共鸣。可以说,这种类型的节目就是以前聚焦家长里短的社会观察类节目的明星版。因而,讨论话题的范围越广、普适性越强,才能够扩大观众群,激发共鸣性。
婚恋固然是一大观察主题,但是目前已经有了过度消费的倾向,制作方如果不能及时调整方向,很可能把观察类综艺拉向无法挽回的深渊。放眼社会上的热门话题,美食、健身、社交、职场、教育、养老等都大有文章可做,每一个话题都可以衍生出数档节目让观众参与讨论。而且观察类节目不必只是围绕着明星生活打转,深入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之中,将会发现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