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具价值的教育培训与互动学习平台

2021就业季如何不再上演"表格就业"

2021-05-31 14:17:15 投稿人 : haixia002 围观 : 23026 次 0 评论

  对话人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储朝晖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熊丙奇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外教育法研究中心主任 姚金菊

  《法治日报》记者 赵 丽

  管理部门转变观念

  杜绝统计数据造假

  记者:在毕业生就业率这个考核指标的“紧箍咒”下,去年,不少高校为了让统计数据看上去漂亮,选择了对就业统计数据造假和注水。“纸上就业”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诟病。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熊丙奇:我一直支持取消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统计。因为只要以初次就业率来作为就业质量的评价标准,就避免不了弄虚作假。初次就业率其实是与学校自身利益挂钩的,这就导致数据难以保证真实。

  其次,关于就业率的统计,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中长期就业,比如3年至5年的就业情况。与此同时,就业率的统计还应由教育主管部门主导,借助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力量来进行大范围的调查。

  储朝晖: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教育管理部门特别是高校的管理部门,需转变观念,避免将就业率与招生等问题直接挂钩,减少刚性要求。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在解决,在有些地方,已经好了很多了,没有把就业率和招生直接勾连起来。事实上,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就业不是一个直接的问题,如果只把大学办学的目标瞄准就业,就过于简单了。

  姚金菊:其实对于高校来说,他们并不愿意去统计就业率,但实际情况是,就业率涉及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以就业率为标准的评价取向一旦成为主管部门评价的“指挥棒”,高校必然会面临压力。

  高校也在努力避免“纸上就业”问题,如果就业率统计只是一个事实数据,而不是拿来进行教育和办学质量评估,或许就业率高低也没什么,但如果影响学校招生,学校自然会面临压力。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数据的用途到底是什么,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记者:我们注意到一部分毕业生求职方向感弱,对工作定义模糊,持“找到好的就去,不好的就等待”心态的不少,有业不就、“慢就业”的毕业生,在不同高校都存在;也有毕业生通过选择考研来回避就业竞争或满意度低的签约。

  熊丙奇:这反映出大学教育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不重视。

  学校应开展对学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加大就业指导中心的力量配备,保障学校在就业指导培训方面的持续性投入,比如加强课程建设,拓宽学生的选课空间,在校园内尽力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当然,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不是一下就能轻易做好的。

  储朝晖:存在这些问题的同学还是比较多的。因为毕业生从小就没有职业体验和职业意识,也缺乏职业规划,很难适应社会的要求。这也是一个中小学教育的问题,不是通过短期教育或者某个学校教育就能解决的。

  针对这一问题,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去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有自主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未来的目标。

  姚金菊:不能把所有的大学生问题都归结为教育问题,或者是教育体制上来。教育是一个系统的长期过程,还要考虑到家庭教育、自主教育。学校教育不过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接受教育的一部分而已。

  学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课程时会面临一个矛盾:一方面我们呼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另一方面我们又开设各种各样的课程,而学生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能学习的课时也是有限的。

  所以有没有可能,不做加法,去做减法?学生对于职业生涯的规划,并不是通过几节课就可以培养的,更多的是从幼儿园或小学就开始,加强社会实践,让学生接触各行各业,不断探索,逐渐形成。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让高等教育承担所有的就业压力。

  就业指导因材施教

  实事求是制定目标

  记者:很多人总是习惯将毕业生就业难归咎为企业招聘人数少、大学生眼高手低等,或者学校对大学生开展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培训不足,或者大学毕业生能力与就业岗位需求不匹配。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熊丙奇:从现实角度来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需求不匹配,就是毕业生就业期待与社会需求是否接轨、是否匹配以及大学培养人才质量是否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问题。

  其中涉及高校对学生职业规划以及就业指导是否具有个性化,是否要求学生根据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整体的人才需求情况来确定合适自己的就业目标。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就业期待,开展相应的就业培育活动。

  同时学校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求学阶段的完整的高质量教育。如果不能保障毕业人才培养质量,那么必然会出现人才供给和需求“两张皮”不匹配的问题。

  姚金菊:对于这个问题,在没有系统调查和准确数据时,不能简单把问题归结于某一个方面。在这个问题上,大学生、学校、社会都有一定的原因。

  现在的毕业生不仅要能就业,还要高质量就业,还要符合自己的预期,但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会有一定的差距。此外,社会发展变化等外部因素,都会影响就业。

  记者:去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表明,随数字经济发展而形成的新业态、新职业,为毕业生创造了大量灵活就业、柔性就业的机会。对此,您怎么看?

  姚金菊:灵活就业是与充分就业、全职就业相对应的。灵活就业,一方面是出于当前我国职业有限的考虑,另一方面充分考虑了大学生的职业特征。

  大学生在面对灵活就业时,既有主动选择的,也有被动选择的。没有找到特别心仪的工作、想体验不同的生活等,都会促使大学生选择灵活就业。

  当然,灵活就业也涉及一些问题,比如社保问题、保险问题。但即便如此,灵活就业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https://www.sohu.com/a/469522861_119038?scm=1002.280027.3db.PC_CHANNEL_FEED&spm=smpc.ch25.fd-news.38.1622440636974XUjAT7a


来源:育学天下,转载请注明作者或出处,尊重原创!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