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具价值的教育培训与互动学习平台

全国首个“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

2021-04-28 11:06:26 投稿人 : haixia002 围观 : 26694 次 0 评论

  4月16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坚、刘红云项目团队发布了全国首个“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报告全面梳理了团队7年来在181个区县的2638所小学、1322所初中和140所高中采集到的教育质量健康体检结果,并从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角度提出一系列统筹推进国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所需关注的重要问题。

  该研究团队初步构建了一系列测量与评价相关的工具,并形成了义务教育阶段全国具有代表性的“准常模数据库”以及部分省域高中阶段的测评数据库。本次测评结果发布基于上述数据库的测评数据,分别从品德行为、学业发展、兴趣爱好、身心健康、学业负担及影响学生发展的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等,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和全社会对教育领域的普遍关切进行系统剖析,并生成以下10条基本结果。

  一、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状况总体良好,公平、助人、责任等维度的表现有待提升

  通过分析东、中、西部地区连续多年的监测数据发现,多数中小学生品德行为表现良好且相对稳定。不同区域在品德行为各分维度上的表现呈现一些共性特征:小学生在正直、友善、诚实等维度表现出较高水平,初中生在正直、友善、信赖等维度上表现出较高水平。在181个区县中,有87%的县(市、区)的品德行为指数点值在70-85之间,区域间的差异较小。同一地区在不同年份之间的表现也相对稳定。

  无论是在东部、中部还是西部,监测数据普遍显示四年级、八年级学生在品德行为不同维度上存在差异并表现出共性特征。如东部某省监测数据显示:四年级学生高正直的人数比例达到了81%,在公平、个人责任等维度高水平表现的学生所占人数在55%以下;八年级学生高友善的人数达到了88%,但在公平、助人等维度高水平学生比例分别为46%和55%。因此,提高小学生的个人责任感、初中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学生的公平意识与助人行为,将是学校未来德育工作的重点。

  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小学阶段影响学生品德行为表现最主要的三个因素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和学习压力,学生间品德行为差异有77%是由以上三个因素造成的;在中学阶段影响学生品德行为表现最主要的三个因素是同伴关系、教师教学方式和学习自信心,学生间品德行为差异有79%是由以上三个因素造成的。

  可见,在小学阶段重视构建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以及减轻学业压力,在中学阶段重视同伴关系发展、改善教师教学方式对开展德育工作十分重要。

  二、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业表现总体优良,少数欠发达地区学生学业达标情况值得高度关注

  在所有参测的181个区县中,有81%的区县九成以上小学生学业水平达到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有72%的区县九成以上初中生学业水平达到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香港地区同类型大规模测试数据显示,近10年来,香港地区小学生学业水平合格率为85%-90%,初中生学业水平合格率为80%-85%。由此可见,内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水平表现总体优良,但是西部少数欠发达地区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业水平合格率仅在40%-60%之间,值得引起关注。

  数据表明,记忆策略并不能带来好的成绩,尤其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在建构策略方面表现较好的学生往往更具优势。以不同测试地区的中学数据为例,在复杂问题解决上,具有记忆策略倾向的学生得分率均低于建构策略倾向的学生。

  进一步分析发现,小学阶段影响学生高层次能力表现最主要的三个因素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和学习策略,学生间高层次能力差异有19%是由以上三个因素造成的;中学阶段影响学生高层次能力表现最主要的三个因素是亲子关系、家长参与和教师教学方式,学生间高层次能力差异有20%是由这三个因素造成的。

  三、中小学生手机依赖比例呈上升趋势,农村地区手机依赖情况尤其值得关注,子女往往会效仿父母的手机依赖行为

  项目组研究发现,中小学生有手机依赖的学生比例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且中学生手机依赖情况比小学生更严重。在参测学校中,学生有手机依赖或有手机依赖倾向的比例差异很大,最高的学校有近七成的学生有手机依赖或手机依赖倾向。

  数据显示,小学阶段,城市、县镇和农村学生拥有手机的比例分别为42%、35%和37%,城市学生手机拥有率更高,但农村地区学生有手机依赖和手机依赖倾向的比例更高(合计17%),城市和县镇地区为11%和12%;中学阶段,城市、县镇和农村学生拥有手机的比例分别为77%、70%和78%,城市和农村学生手机拥有率相当,但农村地区中学生有手机依赖和手机依赖倾向的比例依然最高(合计30%),城市和县镇地区分别为23%和26%。

  多项研究表明,手机依赖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身心健康有负面影响,如与较低的生活满意度以及焦虑、抑郁甚至是自杀意念等心理问题紧密相关。

  数据显示,不能自主安排自己课余时间的学生、被同伴欺凌的学生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另外,父母有手机依赖行为,其子女手机依赖的比例几乎翻倍;如果教师能更多关注学生,则会减少学生对手机的依赖。

  四、部分地区超过半数的初中生仅文化课补习每周3小时以上,校外补习对学习困难学生效果有限,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有百害而无一利”

  研究数据表明,小学有22.2%的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小时以上的校外补课,初中学段这一比例为32.8%,且有10%的区县每周校外补课3小时以上的学生比例超过50%,甚至部分区县每周校外补课6小时以上学生的比例超过35%。

  数据分析发现,成绩一般的小学生中有23.5%每周参加校外补课超过3小时,而成绩优秀的小学生中也有22.9%每周参加校外补课超过3小时;对于初中生而言情况相反,成绩优秀的初中生每周参加校外补课的情况反而更严重。成绩优秀和成绩一般的初中学生每周参加校外补课超过3小时的比例分别为34.9%和13.2%。

  进一步分析发现,参加校外补课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有百害而无一利”,这类学生每周参加校外补课的时间越多,其内部学习动机、主观幸福感等越低。即使对成绩一般的学生而言,每周参加校外补课的时间越多,学业成绩不增反降。

  五、我国中小学生睡眠严重不足,小学生睡眠时间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比例高达88.8%,初中生的这一比例更达到95.7%,有34.2%的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足7小时

  中小学生睡眠时间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小学绝大部分学生每天平均睡眠时间为9-10小时,约占学生总数的34.2%;能够保证10小时及以上睡眠时间的学生比例仅为11.2%,还有24.3%的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初中绝大部分学生的睡眠时间为7-8小时,约占学生总数的38.1%;能够保证9小时及以上睡眠时间的学生比例仅为4.3%,还有34.2%的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足7小时。

  通过对不同区县中小学生入睡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后发现,无论地处东、中、西部,除学生身体因素所造成的入睡困难外,导致学生入睡困难最主要的原因是完成“家长安排的补习”和“学校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在某些西部欠发达地区,寄宿生入睡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疏于管理。

  进一步分析发现,睡眠时间在8小时及以下的学生比每天睡眠时间在9-10小时的学生平均成绩下降了66.6分,初中阶段数据也有同样的趋势。

  牺牲学生睡眠时间不仅对提升学业成绩“收效甚微”,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将带来更严重的负面影响。小学阶段,学生每天减少1小时睡眠,学习压力较大的学生比例将上升7.6%,网络成瘾的比例将上升9.6%,主观幸福感较高的学生比例将下降7.9%,学习兴趣、艺术兴趣、体育兴趣较高的学生比例将分别下降7.6%,3.2%和2.6%。同样,八年级学生若每天减少1小时睡眠,学习压力较大的学生比例将上升4%,网络成瘾的比例将上升8%,主观幸福感较高的学生比例将下降10.5%,学习兴趣、艺术兴趣、体育兴趣较高的学生比例将分别下降6.4%,1%和2.8%。

  六、保障睡眠、规律早餐、每天锻炼、坚持阅读、丰富亲子活动,让超过九成的小学生和八成的中学生感到幸福

  提升学生幸福感,做好“五项基本保障”至关重要。“五项基本保障”,即基本保障睡眠、规律早餐、体育活动时间、每天阅读半小时、父母关注子女生活,若能为学生提供“五项基本保障”,则91.5%的小学生和84.1%的中学生会感到幸福。每缺乏一项“保障”,中小学生幸福感较高的比例将下降10%左右。

  该团队综合分析了学生睡眠(基本达到国家要求的睡眠时间)、早餐(每周至少五天早餐)、体育锻炼(每天均参与体育锻炼)、阅读习惯(每天阅读半小时)及父母对子女生活的关注程度对学生主观幸福感发展的潜在影响。数据表明,以小学生为例,得到“五项基本保障”的学生比例仅为12%,而在这些学生中,感到幸福的学生比例为91.5%。当所有“保障”均不能满足时,学生感到幸福的比例仅为48.9%,平均而言,每缺乏一项“保障”,学生幸福感比例会下降10%左右。

  七、多阅读、喜欢阅读、阅读有益的书,有助于学生发展

  数据表明,阅读有助于学生学业及心理健康的发展,有助于降低网络成瘾和手机依赖,提高主观幸福感。该团队对有关学生阅读的相关情况进行了多维度调查,其中包括家庭藏书量、阅读时间、阅读兴趣、读物类型等,基于多年的研究数据,发现多阅读、喜欢阅读、阅读有益的书均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数据显示,以小学为例,藏书量越多,成绩越佳。当家中藏书量仅为20本以下时,学生学业成绩平均为514分,而家中藏书量200本以上的学生,学业成绩平均为607分。数据表明,只要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每天阅读半小时,就能够比完全没有读书习惯的学生高出42分(相当于多接受了约1学年的学校教育)。读书的益处除了体现在学生学业表现外,也体现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数据发现,家中藏书量越多的学生,其网络成瘾和手机依赖的程度越低,且主观幸福感越高。

  有选择地阅读也非常重要,如果选择阅读故事书及介绍人物或自然的书,则阅读频率越高,学生学业表现越佳;如果选择阅读漫画书,则随着阅读频率的增高,学生学业表现反而更低。

  八、中学阶段,父母过多关注子女学习,尤其是考试成绩或名次,往往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研究数据显示:“父母如何参与子女的学习和生活”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影响不同。

  在小学阶段,无论是家长对学生学习还是生活方面的参与,均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在学业、兴趣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家长参与组合中,“父母参与生活多、参与学习多”的学生学业成绩最佳。而在初中阶段,不同家长参与组合的学生学业表现差异并不大,相较而言,“父母参与生活多、参与学习少”的学生学业成绩更高。到了高中学段,“父母参与生活多、参与学习少”的学生总体学业成绩最佳,且优势较为明显。通过对不同组合的比较可以发现,“父母参与学习少”的学生,学业发展甚至更好。

  由此可见,无论是小学、初中或高中,家长更多关心子女的日常生活、爱好特长、同伴关系或学校氛围,都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在学业、兴趣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但是,若家长更多关注子女的学习情况,尤其是过度关注子女考试成绩及名次,对于初中、高中学段的学生发展可能适得其反。因此,全社会应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

  九、校长课程领导力对教师教育满意度影响显著,其中实行民主决策是绝大多数校长的短板

  数据表明,影响教师教育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是校长课程领导力。当控制学校平均SES(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后,造成不同学校教师教育满意度差异的原因有38%(小学)和50%(中学)是由于校长课程领导力的不同造成的。

  在不同参测学校中,中小学教师对校长课程领导力的评价差异较大,认为学校校长能够做到民主决策,鼓励教师创新和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比例从0%到100%都有,且小学教师对校长的评价普遍高于中学。

  数据表明,在校长课程领导力指数的三个子维度:民主决策、鼓励创新和支持教师专业发展上,教师普遍反映校长在民主决策方面表现有待提升。事实上,有72%的小学校长和66%的初中校长在民主决策方面表现相对较弱。

  十、我国小学和初中阶段抗逆学生比例分别为15.5%和17.5%,良好的家庭和学校人文环境能够帮助处境不利学生取得学业上的成功

  抗逆学生指的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处于后1/4,却能克服相对不利的成长环境,在学业成绩上进入前1/4的学生。国际上通常用这些学生在相同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学生中的占比来衡量该区域的教育公平状况。统计结果显示,小学阶段抗逆学生的比例为15.5%,初中阶段抗逆学生的比例为17.5%。不同区县抗逆学生比例差异较大,其中小学阶段各区县抗逆学生的比例为3.4%-26.3%,初中阶段各区县抗逆学生的比例为5.3%-32%。

  研究发现,家长若能够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该地区小学和初中抗逆学生的比例将分别上升50%和53%;若家长能够更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博物馆、文化站、科技中心),丰富子女课余生活,则小学和初中抗逆学生的比例将分别上升11%和15%;如果学校能够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小学和初中抗逆学生的比例将分别上升33%和66%;如果教师能够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小学和初中抗逆学生的比例将分别上升14%和17%;如果教师能够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那么小学和初中抗逆学生的比例将分别上升32%和47%。

  除对义务教育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准常模数据库”进行深入分析之外,研究团队对部分省域高中阶段的测评数据也展开了相关研究。数据结果显示:变革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高层次能力,对激发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缓解学习压力均有积极促进作用。此外,控制“大班额”不仅为高中教师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提供了条件,也能够改善师生关系、提升教师教育满意度。

  数据显示,平均班额越高的学校,师生关系指数的均值越低。随着班额下降,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师满意度等均会得到相应改善。

  (本报告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坚、刘红云领衔的“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项目团队发布)

  《中国教师报》2021年04月28日第14版

  https://www.sohu.com/a/463436747_243614?scm=1002.280027.3d3.PC_CHANNEL_FEED&spm=smpc.ch25.fd-news.84.16195782787619mx5QkQ


来源:育学天下,转载请注明作者或出处,尊重原创!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